削骨可能會進食、發音困難或雙唇無法閉合,也可能影響牙齒、牙齦與顳顎關節的健康,而臉部外觀則會直接、間接的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。正顎手術(orthognathicsurgery)在歷史上並不是一個連續性的演進過程,而像是削骨階梯式的進步發展。從找到的文獻中,最早的正顎手術最主要是針對下顎骨手術,在1849年,一位美國外科醫師Hullihen對於一個外傷患者進行顎骨矯正手術,然而對於先天性下顎骨突出(戽斗)的削骨手術,是在1897年Dr.Blair所施行的,隨後,他也發展出幾種矯正顎顏面異常的手術方式,並且試著對於臉形不正做分類,例如下顎突出、下顎後縮、暴牙臉形及開咬臉形。 削骨第一階段的正顎手術發展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即告停止,當時的外科醫師都專注在處理因戰爭而受傷的患者。在兩次世界大戰其間,是削骨正顎手術發展的第二個階段,雖然沒有什麼直接的重大突破,但是有很多在戰場上處理顎顏面外傷的經驗,後來都應用在正顎手術上面。第三階段的發展,大致在1950年代以後,也是正顎手術全方面發展最蓬勃的一個階段,這時的發展中心是圍繞在維也納,1957年Dr.Obwegeser所發展的下顎BSSO手術,雖然日後經過很多外科醫師的改良,是截至目前為止,都還是當代最常使用的削骨下顎骨手術之一,這種術式允許我們將下顎骨做三度空間的自由移動削骨(也是謝醫師最常使用的一種術式)。在麻削骨醉技術和外科器械沒有發展成熟之前,以往的正顎手術都是單顎手術。

arrow
arrow

    cama2013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