削骨可能會進食、發音困難或雙唇無法閉合,也可能影響牙齒、牙齦與顳顎關節的健康,而臉部外觀則會直接、間接的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。正顎手術(orthognathicsurgery)在歷史上並不是一個連續性的演進過程,而像是削骨階梯式的進步發展。從找到的文獻中,最早的正顎手術最主要是針對下顎骨手術,在1849年,一位美國外科醫師Hullihen對於一個外傷患者進行顎骨矯正手術,然而對於先天性下顎骨突出(戽斗)的削骨手術,是在1897年Dr.Blair所施行的,隨後,他也發展出幾種矯正顎顏面異常的手術方式,並且試著對於臉形不正做分類,例如下顎突出、下顎後縮、暴牙臉形及開咬臉形。

削骨稱之為堅性內固定術RigidInternalfixation,簡稱RIF,也就是骨板固定在骨頭上,肌肉下,外面看不見,也不需綁牙齒),大大減少削骨或完全摒除正顎手術後需要將牙齒綁起來6-8週的必要性(將顎骨上下綁起來,無法張嘴)。堅性內固定術(RigidInternalFixation)讓正顎手術的患者在開完刀後,可以立即張嘴吃軟質食物,實在是一個很重要的突破,不過要讓骨釘骨板固定顎骨後的牙齒咬合,維持在穩定及正確的位置上,又讓正顎手術的技術門檻增加不少(堅性內固定術RigidInternalFixation是謝醫師例行性使用的方式)。削骨隨著麻醉與外科醫療的全面進步,當代顎面整型手術的發展。有朝向雙顎手術(Bi-maxillarysurgery)、內部堅性固定(RIF)、同一階段合併鼻整形。

arrow
arrow

    cama2013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